乐鱼官网入口,原来中餐与法国的“舌尖情缘”那么早就开始了
发布时间:2024-08-03 12:20:24

  月的巴黎,阳光晴好,中餐馆“万花楼”门前闪耀的金字招牌闪耀下,几位中国绅士正在攀谈,一位身着中式大褂西装裤、戴着金边眼镜的先生尤为引人注目。这时,旁人有人喊了一声:“适之!”先生回头会意地一笑,走进了万花楼。

  这一回头,便“回”过了百年时光。2024年4月,还是在巴黎,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举办的“你好中国——美食之夜”,中国各大菜系名菜轮番出场,这其中,或许便有当年胡适在法国悠悠品尝过的“中国味”。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一个甲子的时光,是时代给予两个不同“浪漫”大国的声气相通。而从舌尖出发,其实至少在百年前,中法之间于美食的“建交”早就开始了。

  在著名文史学者、饮食文化专家周松芳先生的考证中,胡适的此次法国之行,是因受命处理庚款事宜而抵欧洲,游历伦敦、巴黎等地,却无意中为当年法国的中餐馆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印记。

  周松芳先生在《饮食西游记》中提到,胡适在日记里多次提及的万花楼,是当时法国中餐厅的首席,“装潢布置,非常讲究乐鱼官网入口,歌女奏曲,堂倌往还,很象中国的官座,所用的器具,是中国的古器,漆、银器具均自中国。”

  万花楼供应中式菜肴,也兼营西式酒店、歌舞厅,员工则是中法兼有,其价格数倍于租金相对低廉的巴黎拉丁区的小餐馆。从秣陵生的《巴黎之中国饭馆》记载的万花楼菜单中可见,既有炒肚丝、火腿白菜、红烧牛肉、拌生菜等家常菜,也有虾仁会豆腐、鲜磨烧肉、红烧蹄子、熘排骨、酱汁鸡、洋粉拌鸡丝、leyu·乐鱼什锦素等蔚为大观的“特别菜”。

  据周松芳先生考证,万花楼之所以成为当时欧洲最重要的中餐馆,还因为它是晚清至时期中国“留”鼎盛时期的文化社交舞台。除此之外,它对于整个欧洲餐饮乃至“供应链”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那时,在欧洲做中餐的核心食材,是豆芽与酱油。而这两项“供应链”的源头,竟都来自于万花楼。而且万花楼还堪称当时欧洲中餐厨师培训的“黄埔军校”,想要学厨或精进中餐厨艺的,都会来“投奔”万花楼学厨。据说有一位旅德华人,想在德国开设中餐馆,苦寻厨师不得,最后还是来到万花楼“挖人”。

  关于万花楼的来历,在教育家、诗人、翻译家梁宗岱的传记中有提到:“万花楼是广东的一位爱国华侨在巴黎开设的中餐饭店,其牌号是依据中国清代一部小说《万花楼》而来,颇有中国文化品位,所以旅居法国的中国学子都愿意到此一聚。”

  这就更有意思了。这本《万花楼》,全称为《万花楼杨包狄演义》,还有一个更长的名字,叫做《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初传》,作者为李雨堂,写的是杨宗保、包拯、狄青等宋朝忠臣良将抗击外侮、斥佞除奸、忠君报国的故事,“万花楼”主人取其为名,正契合了当年海外华人漂泊受屈、思得伸张的心理。

  觥筹交错如有出将入相,百年前,法国的中餐发展史,也可称为一部年代美食与文化交融的“大戏”。周松芳先生在《华工、留学生与巴黎中餐馆》一文中亦有详尽描述。

  国内较早报道巴黎中餐馆的,是《申报》1921年12月刊登的《闲话留英法学生琐谈》,文中说,“巴黎有中国饭馆四所,伦敦三所。在伦敦者为比较的讲究,巴黎之四所中,有二所陈设颇佳。”

  到1925年,北京《晨报》的《巴黎岁暮通信》中,巴黎中餐馆虽还是四家,但介绍更为详细:“最上等的是万花酒楼……再次的就是共和、双兴两家。这两处是北方工人已经赚了几个钱的。他们店中,房屋狭小,饭食粗糙,一顿饭也要五个佛郎。这是中国一般学生大嚼之处,最穷的学生,还是不敢问津呢。其外在巴黎附近的哥鲁布及比阳谷两个地方,也有二三处中国饭店,那都是工人的俱乐部了。”

  周松芳先生考证说,这“共和、双兴两家”,不知是否就是杨步伟、郑振铎等都曾光顾的山东、保定馆子。说到保定馆子,中华饭店也算得上,其首任老板李石曾就是保定高阳人。

  在近期撰写南普陀素食文化书籍时,我不经意间“挖掘”到了这位李石曾先生。此君可算一位奇人,他是清朝军机大臣李鸿藻之子,但后来赴法留学后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四大元老之一,也是后来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人之一。

  在法国,李石曾成立了“远东生物化学学会”,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分析出大豆的营养成分与牛奶相仿,在法国成立第一家“豆腐公司”,开办“中华饭店”,被法国人称为“豆腐博士”。他在巴黎开设的中华饭店,后来也成为勤工俭动留学生的活动中心。

  1913年,蔡元培到学,就暂住在李石曾创办的位于巴黎近郊科隆布镇的“豆腐公司”。他干脆把午、晚餐都包给了豆腐公司,餐餐素食,几乎尝遍了李石曾改良的所有豆类的衍生品——豆腐、豆浆、豆面、豆粉、豆皮等等。两人因素食结缘,遂成至交,蔡元培后来坚持的素食主义,就颇受李石曾影响。

  此后,《新民月刊》等在上世纪30年代也都有巴黎中国饭馆的记述。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外国人对中餐的接受与喜爱,巴黎的中餐馆数量稳步增长。曾任厦门大学法律系主任、国立四川大学教授的丁作韶甚至在《时事月报》中以《巴黎鲫鱼般的中国饭店》为题,描述了当时巴黎中餐馆的盛况。

  不过随着时局变迁,至30年代后期,巴黎中餐馆整行呈“下行”态势。被称为“辛亥三童子”之一的盛成,在1936年《欧游杂感之一:菜色的巴黎》中就写得颇为怅惘:“现在因为巴黎人,肚子小了,消化不强,不能吃了,许多号称美味珍馐的小吃馆,现在都是门庭冷落车马稀。”二战的爆发是重要原因之一,到法国解放后,中餐馆重新“浮出水面”,但光景已大不如前。

  说起胡适当年到“万花楼”,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他一起就餐的人包括巴黎总领事赵颂南、与张学良关系很亲密的姚锡先、沈葆桢曾孙沈篑基等,对于万花楼的“出品”也都有颇多赞誉。

  陈寅恪在留学巴黎期间,也曾光顾过万花楼,在后来的文章中,陈先生还有一次特别好玩地提到:“你们这些傻子,有钱不晓得用,不如留着请我吃万花楼,别再寿头售脑的往书店里送。”

  曾北京大学代理校长蒋梦麟去吃万花楼时,也很有趣,据说只点了几叠便宜的小菜,将就吃了一顿,总共不过花费29法郎,让服务生都觉得他是“不配招待的客”。后来,管事的人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蒋梦麟乐鱼官网入口,立马毕恭毕敬起来。

  有一次,蒋梦麟在万花楼遇见领事馆的李领事,第二天李又邀其到万花楼用餐,结果此后蒋梦麟每天的中晚两餐必在万花楼,没想到,一些作为万花楼老主顾的中国留学生看到蒋先生在,竟不敢踏足,直到一个礼拜后蒋先生离开巴黎,才又回来大吃特吃,也是趣事一桩。

  当然,万花楼最大的主顾之一,还是前面提到的梁宗岱,据说他是“天天万花楼”,时刊《旅行杂志》说:“西人多往就食,而万花且于楼下设座招待西人……中国诗人梁宗岱常衣翻领衬衫就食于是。”场景实在生动,而梁所宴请的大咖则包括胡适、朱光潜、傅斯年、郑振铎等。

  1927年,郑振铎因领衔“4·12”事变,远赴巴黎避难,一到巴黎即到万花楼,“又见着豆角炒肉丝、蛋花汤,虽然味儿未必好,却很高兴。”

  根据其《欧行日记》记载,他还去过北京饭店、东方、萌日等巴黎的中餐馆。郑振铎是福建人,其母烹饪手艺高超,在上海生活期间沪上诸多文人以到郑宅聚餐为快事,所以郑振铎作为一枚“吃货”,也常在自己的日记中,津津乐道地比较各家巴黎中餐馆的菜式特色。

  名人之外,当时巴黎的中国食客们,也在中餐馆留下年代的饮食意趣。据时人记载,当时巴黎中餐馆最受欢迎的并不是鲍参翅肚,却是小笋和豆芽,而且价格都相当贵,毕竟这都是当时法国的“稀缺食材”,法国人对其相当好奇,“他们爬在桌上吃了看,看了又吃,毕竟不知道是用如何巧妙的方法制造出来。

  因为广东厨子故弄虚玄,将豆芽的根都砍了,仅现一段芽干,使洋人见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如洋鬼子跑到中国吃包子,不知糖是如何放进去的,至今还猜不透。”由此,几可衍生出一段更有意思的中法食材交流小史了。

  文化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太太的客厅”,说的是林徽因家。而据周松芳先生考证,在同一个时期,被称为“中国女子留法大学毕业第一人”的郑毓秀,其在巴黎被称为“小使馆”的寓所,因“家庖尤精,座客常满,各界多有往还”,可以说是“太太客厅”的海外版,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郑毓秀的家厨是她从中国带的一个女仆,极擅烹饪粤菜。郑氏家世横跨清末民初官商两界,不难想象,其在巴黎的“客厅”所宴请之人的段位自当如何,加上当时粤菜已“享誉寰中”,郑毓秀本人既是中国第一个“海归”女博士,也是中国留学生勤工俭动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

  “舌尖”印记着历史,也讲述着时光中的温情。法籍华人张有敏所著的《一个中国家庭的餐桌》,则记述了其父母在法国开中餐馆的经历。上世纪60年代,张有敏的父亲张随父亲到香港学厨,五年后到了巴黎,在打工的中餐馆里,与店长的女儿相爱,由此成就一段美食姻缘。

  在书中,张有敏详细记述了自家中餐馆的“私房菜谱”,其中有韭菜炒蛋、番茄炒蛋、狮子头、鱼头豆腐汤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菜肴,作者称其为“我父母的私房菜”,由此中亦可一窥中法建交初期在法国最受欢迎的中餐菜肴之品类。

  法国当然也是一个美食大国,但中餐与法餐口味与烹饪方法大相径庭,那么,法国人“爱”上中餐的原因到底又在哪里?或许,法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杜朗给出的理由,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1908年,弗朗西斯·杜朗凭借小说《写在水畔》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和许多“爱吃”的作家一样,杜朗对美食也是情有独钟。1914年,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不加掩饰地表达他对中餐的热爱。

  从文章一开始,他就反对一些法国人对中国菜“常有一些奇怪菜式”的看法,“那些不过是代代相传的传说罢了。我常去吃中国菜,而且,感谢上帝!他们从来没向我推荐过在蓖麻油里煮过的小狗或是任何类似的恐怖菜式。”他还拿意大利菜与中餐相比,说前者口味太重,而且显得量大而“庸俗”。

  作为作家,杜朗还特别喜爱许多中餐菜名乃至食材的名字,觉得它们给予自己很多灵感。比如,莲子就是他的最爱之一,“对于一个相比于食物,对神秘文字的魅力更为敏感的人来说,这是怎样的欢愉啊!譬如……莲花的种子!那天,我觉得它和栗子很像,我简直是个白痴……显然,这是第一印象……但之后呢?之后,完全是另一回事,我感到自己在吸收一种绝妙的、虚幻的、理想的养料。莲花的种子!”

  最后,他还不忘倾情推荐中餐必备的筷子,他觉得,相比之下,西方人用惯的刀叉是“丑陋的金属三叉戟,野蛮地乱刺那些精美的菜肴”,最让他不能接受的,就是“用叉子戳进一粒莲花的种子!这让人心痛!”或许,这正是中餐的浪漫与“法式浪漫”之间的一种心照不宣吧。

  2018年,中国湖南卫视知名的美食真人秀《中餐厅》,把录制地点选在了法国小城科尔马。苏有朋、王俊凯等明星的加盟,也通过这档节目,让美丽的科尔马小城,成为很多中国游客法国旅行的目的地。中国味道、中国式友情与法国风情融合,也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一次美好碰撞。

  中餐在法国的再次兴起,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过,一开始开店的多为东南亚华裔,并不能算真正的中餐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90年代,大量华人再次来到法国,中餐馆数量迅速增长,到《中餐厅》到法国拍摄的时候,法国的中餐馆数量已达数千家,其中一半以上仍是在巴黎。

  在巴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Châtelet,有一家经营了40多年的粤菜馆“日月星”,将法餐与传统粤菜融合,成了巴黎高端中餐的一个标杆。中国春节的时候,“日月星”还会推出年味浓厚的“春节套餐”。

  时间来到2024年4月,在巴黎举办的中法建交60周年的“你好中国——美食之夜”活动中,鲜贝狮子头、焖炉烤鸭、佛跳墙、百花酿蟳蚶、黑萝卜干蒸黄鱼……一道道由中国各大菜系名厨亲手烹饪的中华美食缤纷上场,带来了丰富的味蕾享受和精彩的中餐文化故事。

  活动期间,法国中餐界侨团与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签约仪式,共同推进中华美食文化与法国的交流。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希望通过视觉、听觉与味觉的融合,为法国朋友呈现一次全方位的中华美食文化体验。”而法国华二代创业协会会长詹胜洁则说,现在的法国年轻人喜欢在社交平台上“种草”中国特色美食,麻辣烫、火锅、烤串等,也已经是法国年轻人的“心头好”。

  在这场活动中,由陈辉、陈伟杰、林直、刘树文、胡满荣等来自福建福州、泉州的名厨团队,也大展身手,呈现给法国朋友的,不仅有佛跳墙等闽菜大菜,也有香油虾蟳丸、荔枝鳕鱼、福州糟鸭、蟳埔红鲟饭、沙茶酱炆火牛肉、酱油水黄花鱼、闽南五香鸡卷等烟火味十足的菜肴,让人食指大动,赞不绝口。

  五月伊始,中法的舌尖情缘再谱新篇,当地时间5月4日晚,由新华社主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承办的“中法美食嘉年华活动”,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和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的支持下,在巴黎塞纳河畔正式启幕。

  西兰花烧椒酱配白芦笋、菠萝伴香煎法国扇贝等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中法融合创意菜品次第闪亮登场,中法两国表演艺术家联袂带来古筝和小提琴合奏等迭起的精彩演出,为在场嘉宾带来全方位度的中法文化融合体验,美丽的塞纳河欢快地见证着这场“流动的”美食与文化盛宴。

  中餐与法国的百年情缘,中法建交60年的“舌尖”交融,写就的一段段浪漫的故事,还将在新的一个甲子,带给我们更多的美味旋律。正所谓:此中有真意,取法原天成,美食无国界,他乡是故乡。